文化动态
潘村镇
作者:暂无 年份:2018-05-07 数据类型 :图片
描述:潘村镇位于明光市东北部,东、北距淮河均为6千米,距蚌宁高速公路入口35公里,为明光市北部重镇,集镇贸易辐射两省(苏皖)三县,同时集镇也是国营潘村湖农场场部所在地。现在新的潘村镇是根据明光市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方案,由原紫阳乡、潘村镇、太平乡三个乡镇,于2007年5月初整建制合并后形成的农业大镇,下辖33个行政村,镇域总面积210平方公里,总人口6.8万,集镇区面积2.5平方公里,镇区常住人口1.1万,城镇化水平35.7%。
张八岭镇
作者:暂无 年份:2018-05-07 数据类型 :图片
描述:张八岭镇位于明光市的南部,地处江淮分水岭脊背,属于丘陵山区,风景秀丽,被称为明光市的“南大门”。104国道、京沪铁路、蚌宁高速公路贯穿全境,与南京相距不到80公里,被划为南京市一小时都市圈。全镇总面积265平方公里,共有10个行政村、214个村民组,总人口38530人,共有耕地8.2万亩,其中旱田4.5万亩,水田3.7万亩,森林覆盖率45%。镇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农业以种植优质水稻和小麦、花生等常规农作物为主,除常规农作物外,还有冬瓜、西瓜、山药、山芋、食用菌(木耳)等传统特色产品。特别是脱毒山芋种植,不仅种植量大,更是以品质优良且具有健胃、降压、降脂、美容等功效而享誉海内外。 近年来,全镇利用便捷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紧紧围绕“生态张八岭,悠闲旅游地”发展理念,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发展乡村旅游,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项事业快速发展。2015年财政收入完成1353.7万元,占1010.98万任务的133.9%,其中地税收入483.3万、国税收入668.3万、非税收入202.1万。招商引资完成1.2亿元,占1亿元任务的120%;全面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元亿任务。旅游接待达9.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08万元。全镇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共引进19家企业落地投产,其中规上工业企业2家,工业集中区规划获市批准,有9家企业等待用地指标准备入住,实现了亿元项目和旅游开发新突破,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硕果累累。
明南街道(二)
作者:暂无 年份:2018-05-07 数据类型 :图片
描述:四古— 古城:位于山顶平缓处,据传五代周志世忠柴荣曾在此建过一座古城,所以又称柴王城,据《盱眙县志》记载“柴王城,累石为墙,周围二里有四门”。古城的轮廓至今仍清晰可辨。 古寺:位于山腰平缓处,建筑年代不详,毁于抗日战争时期,至今轮廓仍在,石人、石马、石龛随处可见,听山下老人讲此处曾有庙会,逢会时,方圆几十里的人都来赶会。 古塔:位于山腰,有大、小两座子母塔,大塔名兴慈,目前只剩二层,残高11.2米,为一座仿木构建筑手法之楼阁砖塔。《滁州志补遗》中有记载,有证可考为元至正10年(公元1350年)所建,安徽省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处元代佛塔,1986年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兴慈宝塔西南150米处,有一小塔,俗称小宝塔,又称子塔,砖石结构,残高16.9米。 古井:之一,歪井,位于山脚下姬圩境内,相传天神杨二郎担山追太阳饮马时,为马蹄踩踏所至,至今仍在。 之二:横山井,位于山脚下小宇庄内,井旁有证可考为元至正年间所挖,至今井水仍清澈可饮用。 之三:无意井,相传古时山下有穷苦兄妹俩,以砍柴为生,曾在山上砍柴时,从蛇口中救下一只青蛙,隔年兄妹俩再上山砍柴时,口渴难耐,哥哥晕了过去,妹妹情急之中忽听蛙鸣,顺眼望去,见一口井,井水又清又深,妹妹就用井水救了哥哥,妹妹一不留神那口井又不见了,再想找时怎么也找不着,所以人们认为是那只青蛙为报救命之恩所变,故称为“无意井”。 八景— 老鹰嘴:位于大横山西北,东南两端,两端各在山脚下极目远眺,山的两端酷似老鹰嘴。 仙人洞:位于大横山的西南部,相传洞中曾有神仙居住,神仙见山下农夫整日劳作辛苦,便牵洞中神牛、金耙夜晚为农夫耕田,后一贪财农夫在一道人的点拨下,追牛偷耙,神仙一气之下关闭洞门从此不再出山。 情人坡:位于大横山东坡,据传山脚下有一俊秀青年,在财主家打工,与财主女儿两情相阅,经常在此约会,而得名,山下相爱的男女至今仍有在此约会的习惯。 五指沟:位于山北,因形似五指抓过而得名。 练兵场:位于山顶古城墙内, 元未朱元章攻打南京城时,在此练过兵,置身其中仍可觉千军万马之势。 龙 泉:泉水常年不竭,据传朱元章在此练兵时,常在此饮水,故曰龙泉。 洼 地:知名的有猴头洼、白土洼、小鬼洼、红土洼。 看西湖:位于山北250米处的横山塘,从山上远远望去,宛如碧玉镶嵌于大地之中,又如画中供人观赏的两湖,故曰“看西湖”。
苏巷镇
作者:暂无 年份:2018-05-07 数据类型 :图片
描述:苏巷镇位于东经118°04′,北纬32°53′,明光市东北部。背靠美丽富饶的女山湖,境内有石坝河流过,距离市中心15公里,距离宁洛高速13公里,104国道和明女路穿境而过,水、陆、铁路交通十分便捷。东邻女山湖镇,南与明东、石坝接壤,北与古沛、桥头隔河相望。这里交通便利,民风淳朴,是省级美好乡村建设试点乡镇之一。 人口 行政区划面积109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174个村民小组,5641户,总人口2.47万人,其中2个集镇居住人口1.6万人。 气候 苏巷镇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湿润、半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季多东风,夏季多东南风,秋季多西南风和东风,冬季多西北风,常年主导风向以东北风为主。年平均温度15℃左右,年平均降雨量900毫米上下,日照在2560小时,全年无霜期223天左右,平均地面径流深189毫米,内河源短水少。 农业经济 苏巷镇是一个农业大镇,种植业主要是水稻、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主要以籽瓜、西瓜、豆类、花生、芝麻等为主。苏巷镇的养殖业、林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以焦城圩水产养殖场为龙头的万亩渔业生产基地;以村庄林果化为基础的万亩林果生产基地;以大郢养猪场为龙头的“三元”杂交猪生产基地,全镇年生猪出栏20000余头,存栏18000余头。另外,肉用牛、波尔山羊养殖在全镇有所发展,并逐步推广。 历史沿革 苏巷,旧名陡涧庙。在明朝初期陡涧庙是当地苏、牛、豆三大姓氏的祠堂,是处理宗族事务和土地归属的场所,每逢祭祠,三大家族必举家族聚会。后来,苏家和牛、豆两家因土地打起官司,牛豆两家输,让出祠堂,陡涧庙因此更名苏家庙,后又因苏家街道窄小,留有巷道,故名苏巷。   苏巷是原苏巷区公所所在地,苏巷区始建于1949年,原名津里区,驻地津里;1955年撤区,并入涧溪区,1961年恢复津里区,1980年迁址苏巷,改称苏巷区。1992年撤区并乡,原苏巷乡和大郢乡合并设立苏巷镇;1996年大郢乡从苏巷镇划开,设立大郢办事处;2000年底,大郢办事处再次并入苏巷镇。
桥头镇
作者:暂无 年份:2018-05-07 数据类型 :图片
描述:桥头镇位于东经117º59´,北纬32º44´属皖东丘陵地区,东临女山湖,南邻明西办事处,西连花园湖凤阳县大溪河镇,北与古沛镇接壤。镇区抵明光市城区16公里,距南洛高速公路入口5公里。104国道和在建的徐明高速穿境而过,交通便利,环境秀美。镇政府驻地东面一条老河道上,有座三孔拱型石桥。相传这座古桥建于明朝洪武年间,也有传说始建于隋唐时期。桥头因此桥而得名。 桥头镇面积152万平方千米,镇域南北跨度约15千米,东西跨度约24千米。辖9个村195个村民组,人口3.4万人。耕地面积6733.33公顷,其中水田3733.33公顷、旱田3000公顷,人均耕地0.2公顷。女山湖、花园湖穿境而过小型水库22座,塘坝1000余面,水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有紫阳林场、宝龙山等,植被茂盛,生态环境优越,蕴藏大量铁矿石料。种植业以水稻、小麦、玉米、花生、大豆、西瓜、黑豆、甜叶菊育苗为主。养殖业有鱼、蟹、虾、鸡、鸭、鹅、生猪、山羊、牛等。 【产业提升】 桥头镇坚持以产兴镇、以产富农,着力加快了产业发展。实施了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了38个合作社,18家家庭农场,流转土地50000亩,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提速。工业集中区工业增加值达12亿元,双喜粮油、白云面粉、海春粮油、绿源粮油、兴旺粮油等5家企业先后被评定为省和滁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5年,桥头镇被授予安徽省农副产品加工特色产业示范乡镇的称号。 【现代农业示范区】 桥头镇以农业发展为主题,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邀请安徽农业大学编制了我镇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并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加快了土地流转,2015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1000多亩。加速了项目发展,核心区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养殖场、种养殖大户30余家,泥鳅养殖场建成投产,卞家湾生态园林不断扩大规模,希望甜叶菊、三联养猪等一批项目的发展建设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现代农业示范区被授予滁州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称号。 【招商引资】桥头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广招商、增动力、强发展。佳境牧业、源牌新能源等多个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实施,圆满完成市下达的1亿元招商引资任务,其中总投资1亿元的明光源牌新能源已投资5200万元,国涛公司已建成日处理5-10t的畜禽无害化处理生产线一条;佳境牧业基本完成了土地流转及场地平整,正建设厂房。
明东街道
作者:暂无 年份:2018-05-07 数据类型 :图片
描述:明东街道办事处位于明光市东郊,面积93.5平方公里,人口1.93万人,蚌宁高速公路、309省道穿境而过,属南京一小时都市圈。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盛产优质稻麦、西瓜、红薯等;李子种植一枝独秀;素有“皖东李子第一乡”之美誉,李子种植面积达8000亩,年产8000余吨;水产养殖面积6000余亩;旅游业开发初现规模,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地尿布摊、抹山寺等景点建设如火如荼。 汪冲工业开发区以崭新的面貌迎接长三角辐射与城市工业的梯度转移,园区占地125亩,现已纳入明光市区规划,区位优势日益彰显,已有巢东矿业、国阳矿业、盛达弹簧等12家企业入主其中。
泊岗乡
作者:暂无 年份:2018-05-07 数据类型 :图片
描述:地处皖苏交界淮河入湖口处的明光市泊岗乡,四面淮河环绕,形如小岛。岛上风光秀丽,景色怡人,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素有淮上宝岛之美誉。全岛面积22平方公里,居民2万来人,辖4个行政村,是滁州市唯一的淮北乡,也是千里淮河上唯一的岛乡。 泊岗,古名土龙岗。相传在远古时期乃土龙盘踞之地。土龙为防范淮河洪水侵袭,掩土为岗,故而得名。南北朝时,北魏有一姓杨的官员,被朝廷罢官南迁,乘船途径泊岗,见泊岗四面环水,岗湖兼有,景色甚佳,便在此定居下来。当时触景生情,写诗一首:朝乘淮舟暮泊岗,夕照金沙遍地黄。登高远眺四野景,岗下满目尽湖光。此后,人们便据此意,将土龙岗更名为泊岗。 泊岗历史悠久,上溯远古,地属淮夷。夏、商、周分属扬州、徐州、青州。春秋战国分属吴国,楚国,属于“吴头楚尾”。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分封,置郡县,泊岗属盱眙县。以后各朝各代,直至民国,州县设置虽有变更,泊岗均属盱眙县。民国二十一年属新成立的嘉山县,二十九年(1940年),共产党领导的苏皖边区建立红色政权,泊岗属盱凤嘉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盱凤嘉县政府改为办事处,治所就设在泊岗。全国解放后,1949年泊岗划归新嘉山县。1994年撤县改市,泊岗属明光市。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泊岗留下了许多文化遗址和遗迹。早在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息繁衍,1953年秋,由华东地区文物工作队发现,安徽省考古所和原嘉山县文管所分别于1974年和1981年调查,在泊岗东岗坡面上有一米多深的文化层里清理出石斧、石凿,砺石等石器11件,灰红两色陶片300余件,根据出土文物鉴定,该遗址当属新石器时代早期。在1953年泊岗引河工程中,还发掘出古代不同时期的文物378件。其中有陶、瓷、铜、铁、石、玉等不同类型的器物。有商代青铜器、汉代陶器、宋代瓷器。 俗话说“走千走万,赶不上淮河两岸”,地处淮上宝岛的泊岗,由于地理条件优越,物产极为丰富,瓜果蔬菜五谷杂粮,无所不产,泊岗萝卜、马铃薯,每年年产百万吨,畅销华东各市,特别是民谣所传的“泊岗三宝”花生、银杏、大甜桃更负盛名。泊岗花生曾作贡品,敬献朝廷,甚得皇帝赞赏。桃花坞的大甜桃,有千年种植历史,品质优良无比,泊岗银杏遍及全乡,面积多达万亩,被誉为“安徽银杏第一乡”。同时,泊岗四临淮河,水源充足,水产品极其丰富,淮河四大名鱼:扁、花、鲤、鲫四季常鲜,洪泽湖螃蟹品优味美。
张八岭镇(二)
作者:暂无 年份:2018-05-07 数据类型 :图片
描述: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按照《张八岭镇五彩云绣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围绕“一带、四区、五景、五色”的空间格局,完成了燕子湾500亩花卉果木基地、岭南村3000亩驭景苗圃苗木基地及柴郢村100亩稻耳轮作基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10000多亩,新建高标准农田渠道沟850公里;目前全镇成立专业合作社44家,家庭农场18家,专业大户23家。五年来累计投入450余万元用于集镇改造和配套。先后新增设太阳能路灯113盏、新建中心街和老北街1100米水泥路面、硬化绿化交通街两侧人行道、烟站路拓宽绿化亮化、配套改造镇区下水道1500米,集镇面貌得到很大改观。同时紧抓美丽乡村建设。全镇实现岭北官刘、嘉山村、柴郢村、张八岭村四个中心村的布点规划。其中岭北官刘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通过省市验收,形成长效管护机制,实现绿化、亮化、硬化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认真落实各项民生工程。累计完成塘坝整修扩挖412面,完成官刘水库等11处小二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新增蓄水380万方,有力促进了我镇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2015年度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燕子湾自来水厂改扩建工程建设完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近年来全镇新农合的参保费用逐年提高,全镇的参合率也稳步提高,2015年参合率已经达到10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已达到98%。危房改造三年来完成398户;道路畅通工程今年积极向上级争取到59.6公里指标,目前已完成了35公里,极大方便了群众出行。 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文化体育工作有声有色,被安徽省命名为“双百”工程示范镇。在镇文化站的指导下,经常开展篮球、国标舞、广场健身舞、花灯表演和各种文体比赛,1997年被国家体育运动会授予“全民健身运动先进乡镇”称号,多年连续被省和滁州市表彰为“文化百优”活动先进乡镇。连续五年组织了“长青杯”篮球赛,并开展了趣味运动会,舞狮、花船、花轿迎亲等文体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体娱乐生活。在明光市花灯大赛中连续5年全部获奖,镇文化站被省文化厅评为安徽省一级文化站。
石坝
作者:暂无 年份:2018-05-07 数据类型 :图片
描述: 村镇建设抓精品,镇域空间结构为:“一核、双星、多点”的空间网络结构,“一核”即是中心镇区——石坝镇区,现居住人口8500人,近期规划1.5万人,远期规划4.5万人;“双星”即镇域内两个一般集镇——津里、三关,现居住人口分别是2600人和1800人,近期规划5000人和3000人;“多点”即分布全镇的9个中心村——包集、东贾、胜利、苏郢、王桥、汪北、太平、铁山、团结,以村委会所在地为中心点,并通过公路形成网络状的空间结构。 农业提升抓示范。依托石坝河现代农业示范区设施农业园项目建设为核心,加快推进现代高效生态休闲农业的建设,位于魏桥村2014年春,土地流转1100亩的亚龙湾生态园,计划3年投资1-1.3亿元,打造休闲、旅游、观光、垂钓、餐饮、住宿为一体,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采用公司+农户+基地运作模式带动一方共同致富;沧海桑田公司在太平村流转土地1200亩,并利用项目资金正在建设明光市第一家温室大棚;另外还有包集紫薇园、半岛采摘园、铁山苗木示范园、金大坝千亩水蜜桃生态园、太平葡萄园合作社及苏郢薄壳核桃基地等。石坝镇现有大户共流转土地4.5万亩,千亩以上8户,充分发挥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 工业提升抓平台。石坝镇制定工业集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精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基地。园区位于魏桥村境内309省道南侧,规划总面积2平方公里,已征地350亩,政府逐渐加大工业集中区内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力度,现有5家企业完善报批手续,6家协议进驻企业,占地20亩,总投资5000万元,年产值3000万元外泰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建成投产。 文化提升促和谐。石坝镇文化底蕴深厚,津里“流星赶月”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津里的插秧歌和民间小调贴近群众生活,歌词手抄本已被明光市文化馆收藏;石坝镇以综合文化站为阵地,每年都举办纳凉晚会、篮球邀请赛、广场舞比赛、春节晚会等,并在全市率先成立明光市文体协会石坝分会,在分会带领下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旅游文化更加丰富,走进老嘉山,踏林间古道,听鸟语萦绕,闻花香扑鼻,品山间野果,看奇石美景;餐饮文化独树一帜,城里人经常到石坝镇来,品尝石坝水库的鱼、散养的老公鸡、捕捉的野味等。文化衬托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美好新石坝。
三界镇
作者:暂无 年份:2018-05-07 数据类型 :图片
描述:三界镇于1992年撤区设镇。其中三界村为老嘉山县政府所在地。位于明光市南部40公里处,面积135.6平方公里,东临张八岭镇、白米山农场,西与定远拂晓、管店交界,南部与南京训练靶场为邻,北与管店、原三关接壤。镇政府坐落于老三界向南4公里处。全镇辖碾城、郑岗、三界、张老郢、小路、西王、梅郢7个行政村,131个村民组;1个居委会,全镇总人口24013人。民族除了汉族外,还有回、满、壮等民族。 三界镇地处江淮分水岭地带,属低山丘陵地形,1999年被列为省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重点乡镇。地处东经117。15,--118。25,,北纬32。57,--33。13,之间,属于北亚热带与温暖带过渡地带的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度,无霜期219天,四季分明,土壤肥沃,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地貌,还是江淮分水岭线。森林覆盖率35%,山清水秀,苍松翠竹,山花烂漫,鸟语花香,环境宜人。境内拥有明光第一高山、海拔332米的老嘉山。 全镇现有耕地33347亩,其中水田18112亩,旱地15235亩。传统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山芋、花生等,其中三界镇是中国优质花生生产基地,山芋种植面积也逐年递增。经济作物主要有甜叶菊,种植面积一度达到20000多亩。全镇拥有山林两万亩,国有林场一个,各类规模养殖场数十家,其中嘉山生态养鸡专业合作社取得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并注册了“老嘉山土鸡蛋”商标。 三界镇境内交通十分便捷,京沪铁路、104国道、南洛高速公路都穿境而过,并有4车道南洛高速三界连接线,镇内实现村村通公路。南距滁州市30公里、南京市100公里、北至蚌埠市80公里,是南京1小时都市圈覆盖范围。镇区水、电、路基础设施齐全。镇区拥有农业银行、信用社、邮政储蓄等金融服务机构,为各行各业提供全方位、更快捷的金融服务。镇上有移动、联通、铁通、电信等部门设置的网点,10兆以上的网速保证网迷在互联网上尽情畅游。还有两家物流速递公司。居民物质生活日益丰裕,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